恒达注册

关于恒达注册你的位置:恒达注册 > 关于恒达注册 > 华北鏖战:毛主席是如何打破敌人优势的,这要从傅作义本身说开去

华北鏖战:毛主席是如何打破敌人优势的,这要从傅作义本身说开去

发布日期:2024-09-09 11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31

1947年3月29日晚,党中央在陕北枣林沟召开中央工作会议,并对时任五大书记的毛主席、周恩来、刘少奇、朱老总、任弼时进行了分工。

毛主席、周恩来、任弼时率领中央仍然留在陕北,继续牵制胡宗南集团,而刘少奇、朱老总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,东渡黄河到晋察冀,主要领导那里的土改以及军事工作。

之所以如此安排,一方面是为了安全起见,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晋察冀过去一年多作战,军事上十分被动,急需要调整。

从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开始,晋察冀军区便在军事上相继失利,首战大同集宁战役,便遭到失利,其后根据地的中心张家口又过早丢失,造成了根据地东西联系被切断。

晋察冀军区虽然也取得不少战果,但绝大多数都是在敌人进攻时被动防御取得的,没有全建制的歼灭过敌军,相比于华东、中原战场上连番歼敌,战果就要差得多。

事实上,华北在解放战争之初之所以打不开局面,和傅作义有很大的关系。

傅作义是山西人,所以他的发家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阎锡山的晋绥系,包括我们后来一直说的傅作义嫡系的35军,最初也是属于晋绥系的部队。

在过去军阀混战的年代里,傅作义打出赫赫威名,并积功累升,但早期他是以善于防守而出名的。

这一点体现在他年轻时候的两战。

第一战是天镇之战。

1927年1月,直奉联军联合晋军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,当时平绥铁路上的天镇是国民军必经之路,阎锡山派傅作义率领八团驻守,顶住了宋哲元进攻。

第二战士涿州之战。

1927年6月,阎锡山意识到蒋介石所统帅的国民革命军势力强大,乃宣布倒戈向蒋介石,并宣布自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,并征得南京政府同意后,于同年7月指挥晋军兵出石家庄,9月底誓师讨奉。

此战最初晋军占上风,本拟配合北上的国民革命军作战,奈何当时国民革命军一时之间未能及时北上,奉军集中主力率先击破了晋军,阎锡山惨遭失利。

傅作义那时利用奉军换防之际,率4师直入奉军腹地,先占石家庄,后占涿州,遗憾的是,晋军各处都遭到失利,傅作义孤军反而被围在涿州,进退不得。

不过,后来谁也没想到,傅作义以不足万人的部队,死守涿州达百日之久,阎锡山后来考虑到死守涿州已经无意义,于是下令傅作义与奉军停战议和。

1928年年初时,傅作义率领第4师残部出城接受奉军改编。

两次防守之战,成就了傅作义善守的美名。

傅作义发家的部队脱胎自晋绥系,受蒋介石、阎锡山的控制比较多,掌握一直很有限,虽然他在绥远虽然赢得了发展的机会,但绥远地处偏僻,对傅作义发展兵不利。

抗战全面爆发前,35军名义上辖两个师,即72师、73师,但实际上傅作义所控极为有限,可只能控制麾下的73师(当时驻扎绥远)。因为那时72师驻扎在山西,并不受35军直接掌握。

72师后来一直没有归建,至于73师,在1933年3月曾被调出单独组建59军,在河北顺义抗击日军,59军番号取消以后,下辖的三旅六团缩编为两个旅,改为35军直辖。

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,哪怕是后来抗战爆发以后,傅作义名义上是个上将军长,晋绥军第7集团军总司令,可实控的部队只有两个旅。

忻口会战失利后,傅作义仅率所部两个旅打了太原保卫战,尽管明知道守不住,但傅作义仍然勇敢承担了这份责任,并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,掩护卫立煌、孙连仲等中央军嫡系转移。

当然,太原保卫战期间,傅作义也充分发挥了善守的风格,给予日军重大杀伤,使得敌人无力南下。

傅作义后来赢得发展机会,完全是托了蒋介石的光。

过去蒋一直就有意分化阎锡山的晋绥军系统,包括像李培基、商震这样的晋绥军将领,后来都改换到了蒋介石门庭下。

傅作义出任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部上将司令,移驻晋西北,就是蒋介石的手笔,不仅如此,蒋介石后来还允许35军扩编,阎锡山当时很不高兴,借口傅作义在晋西北与贺龙率领的八路军又很多交往,攻击傅作义。

至抗战胜利,傅作义已经升任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,管绥远、察哈尔、热河三省,当时除了绥远,很多地方都是八路军根据地,蒋介石此举,就是要傅作义出兵去对付八路军。

傅作义从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、张垣绥晋公署主任,后来一直升任华北“剿总”司令。可以说是扶摇直上。

得了既定好处的傅作义,自然在战场上显得格外卖力。

在刘少奇、朱老总赴晋察冀根据地之前,傅作义与我军有两战最为出名。

一战就是大同集宁战役、一战就是张家口保卫战。

这两战之前我们聊的很多了,这里不多谈,但两战基本上都是利用了我军战略上的漏洞,客观上有相似之处,当然,能够抓住主要对手的漏洞,这本身也是傅作义在战略上很高明的一点,所以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晋察冀根据地裁军削弱实力。

不过,这两战以后,傅作义主动出击就大大减少了许多。

蒋介石心里很清楚,傅作义也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人,之前大同集宁战役,傅作义纹丝不动,因为大同不是他的地盘,后来是蒋介石大手一挥,将大同划归傅作义十二战区下辖,傅作义这才出兵,同样,张家口之战也是如此。

傅作义就任张垣绥晋公署主任后,与保定绥靖公署(孙连仲任主任)一起隶属于北平行营,可因为保定绥靖公署实在不争气,接连几战打的都很被动(被我军揍的),更凸显傅作义的重要性。

当时,驻防石家庄的罗历戎在蒋介石视察时,还跟蒋介石叫苦,说石家庄周围都是解放军的根据地,自己一个堂堂军长,连蔬菜也吃不上,只能跟大头兵一起抢饭吃,结果被蒋介石指着鼻子怒骂:

“共产党走到哪儿都有饭吃,你罗历戎拥兵数万,却只知道伸手要援助,真是恬不知耻,无能至极!”

1947年12月,孙连仲灰溜溜的跑到南京,直接建议蒋介石,不如就把傅作义调到平津,统一负责两地的战事,蒋介石那时正有意处理李宗仁的北平行营,所以大手一挥,让傅作义出任华北“剿总”司令,统管华北五个省。

按照实际归属,阎锡山的太原绥靖公署也归傅作义的华北剿总管,但傅作义拉不下脸来去管这个老上司。

至此,傅作义达到了人生顶峰。

傅作义出任了华北剿总司令,手握五十万大军,但他出兵愈发的小心谨慎,不肯轻易出兵。

1948年1月涞水战役,傅作义最初也本不欲动兵,奈何当时我军在保定营造的攻势太大,一旦保定有失,他这个华北剿总司令也坐不安稳,这才派了嫡系的35军增援。

临走前,傅作义还再三嘱咐鲁英麟,不要贪功冒进,可惜傅作义的这些老部下们,有一个算一个,全都是一根筋。

同月12日,35军下辖的新编32师在拒马河与郑维山率领的三纵交手,消息传过去以后,傅作义立马提醒鲁英麟不要冒进,可鲁英麟却浑然忘了老大哥的嘱托。

结果就是,涞水战役中,新编32师被我军全歼,只有残部逃出,101师也损失了一部分,35军军部被我军合围,鲁英麟狼狈逃回了高碑店。

鲁英麟心里很清楚35军在傅作义心里的分量,自知无法交代的他,最后选择自戕而亡。

傅作义之所以用兵谨慎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手里牌不多,不敢轻易出。

大同集宁战役、张家口保卫战,傅作义之所以敢动手,主要是因为蒋介石许以利益,加上还有其他国民党军配合(实际上也没配合,完全是傅作义钻了空子),才能取胜。

哪怕是傅作义就任华北剿总司令以后,整个华北就都成了他盘子里的肉,可傅作义对中央军嫡系的控制基本等于零,他能调动的仍然只有自己麾下依托于35军建立起来的嫡系。

更为关键的是,傅作义已经意识到我军战略战术上发生了变化。

从1947年5月刘少奇、朱老总东渡黄河到晋察冀以后,对军事做了重点整顿,晋察冀军区野战军也变得敢于打大兵团作战了,特别是清风店战役后,晋察冀野战军还趁势夺取了石家庄。

傅作义那时当然不可能意识到,我军“以华北配合东北”的战略,但他很清楚的认识到,只要他敢轻举妄动,一旦被我军完成战略包围,损兵折将,那么他今后将无牌可打。

从1948年初开始,傅作义采取分区防御的策略,确保平津保三角地区,并对华北五省的军队进行整编,成立以平汉铁路、津浦铁路、平绥铁路为防御核心的三个兵团。

不过,傅作义的被动防御的策略并没有让他省心,反而令他更加焦虑,因为华北军区野战部队机动灵活,在平汉线、平保线、平张线之间来回运动,令傅作义疲于奔命。

特别是后来,保北战役结束以后,华北我军也证实了一件事,除了傅作义重点固守的几个大城市之外,他们可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。

毛主席显然注意到了,傅作义惜“牌”如金的情况,但同时也知道,如果不让傅作义把牌都打掉,那么他始终有依仗,和平无从谈起。

辽沈战役,傅作义围绕北平、天津、塘沽摆了“一字长蛇阵”,为了保自己一条退路,傅作义把自己本系的部队置于平绥线,为退守西北边陲留下后路。

1948年11月29日,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围攻张家口。

张家口是傅作义安排西撤的重要通道,紧急之余,傅作义决心派35军驰援。

也许有人奇怪,明知道我军可能围点打援的情况下,傅作义为何还要派嫡系的35军出动?

这实际上是,傅作义自己的判断出现了失误,有两个方面:

一、误认为东野还要休整三个月才入关,我军仅依靠华北的部队,应该吃不下他的部队。

二、我军华北地区的部队实力不够,过去一年(指1948年)一直以佯动、牵制为主,所以傅作义判断,我军这次可能又是在佯动,完全没考虑到可能是一次大的行动。

也因为傅作义有这两个判断失误,35军后来没能再回到北平。

整个新保安战役,傅作义损失的不仅仅是35军,同时还有增援的安春山的104军,16军也有不小的伤亡,另外就是守张家口的孙兰峰数万大军也都损失了。

傅作义没有了牌打,就只能走和平的道路。



Powered by 恒达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top